免费小说网 > 都市 > 全民大学霸 > 第382章
  四是中等馆子,也叫饭庄子,有许多雅座,可以摆十桌、八桌宴席,一般叫某某楼、某某春、某某居等。五是大饭庄子,专门做红白喜事、寿辰、接官等各种大型宴会的生意。常有几个大院子,有大罩棚,有戏台可以唱堂会戏。
  酒席一摆就是几十桌、上百桌。名字一律叫某某堂,如福寿堂、同兴堂等。
  过去卖西餐的饭馆,京城叫“番菜馆”,卖面包、汤、菜等。东瀛人开的饭馆,卖西餐的叫“西洋料理”,卖中餐的叫“支·那判理”。
  宫廷饮食是华国饮食文化中最特殊的一部分。虽然它与平民饮食有着天壤之别,但也并非空中楼阁。一般认为,清代皇室饮食是以牡丹菜、苏杭饮馔和满族的固有饮食为主,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御膳房是为皇帝设的饮食机构。在清宫内有两处,一是景运门外的膳房,又叫外膳房、御茶膳房。它平日并不为皇帝备膳,只在大宴群臣时制作“满汉全席”,也为值班大臣备膳。
  另一处才是专为皇帝服务的“大内御膳房”,位于养心殿侧。此外圆明园、颐和园等御园内也有“园庭房”。皇帝出行要带一个御膳班子。慈禧一次巡行奉天,置备一列16节的专车,其中有4节就充当临时御膳房,车厢内单是灶就备有50座,厨师杂役一二百御膳房下设五个局: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
  御膳房的菜点都有严格要求:第一,配料有严格规定,不得任意增减更换。第二,主次关系有严格区分,不能影响主料的原味。例如**,无论使用哪种调料,都不能影响鸡的原味。第三,不准任意使用调料。例如**汤,不许添加别的肉料。后妃们另设膳房,并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地位高的,常例饭费达50两白银,低的“贵人”、“常在”也有十两白银。
  妃子一级的可享受如下的待遇:“每月小牲口(指鸡鸭等)10只,羊肉15盘,六安茶叶14两(旧制16两为1斤,约合公制500克。以下皆同),天池茶叶8两,每月猪肉9斤,陈粳米1升3合5勺,白面3斤8两,白糖3两,核桃仁1两,晒干枣1两6钱,香油6钱,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5钱,醋2两5钱,鲜菜10斤,茄子8个,王瓜(黄瓜)8条。”
  清代宫廷里,皇帝每日有两顿正餐,即早膳与晚膳,早膳在清晨6点到8点,晚膳在中午12点到2点。正餐之间,还有小吃,随时伺候。
  一般正餐要用100碗菜,小吃每次也要20碗到50碗。皇帝的日常饮食,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这样一段回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的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到了吃饭的时间,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直奔养心殿而来
  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溥仪回忆的,基本上是清帝逊位后留居紫禁城时的情况,较“乾嘉盛世”时皇帝的饮食逊色多了。请看从清宫里保存的《膳底档》中抄录的乾隆皇帝的一顿正餐:“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卯初二刻,请驾伺侯,冰糖炖燕窝一品,用春寿宝盖钟盖。“卯正一刻,养心殿东暖阁进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摆: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五福珐琅碗),清蒸鸭子糊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黄盘)。舒妃、颖妃、愉妃、豫妃进菜四品,饽饽二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银碟小菜四品。随送面一品(系里边伺候),老米水膳一品(汤膳碗五谷丰登珐琅碗金钟盖)。额食四桌:二号黄碗菜四品,羊肉丝一品(五福碗),***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饽饽十五品一桌;盘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上进毕,赏舒妃等位祭神糕一品、盒子一品、包子一品、小饽饽一品、热锅一品、攒盒肉一品、菜三品。”
  另外,每日还有点心小吃。清朝末期,膳食上最奢侈的当属慈禧太后。她一日的饭费,不仅远远超过光绪皇帝,甚至连最会吃喝玩乐的乾隆皇帝也难与她相匹。慈禧晚年,令御医们配制各种滋补药膳,对后世人制做药膳影响颇大。
  帝后们食用的大米,既有各地的“贡米”,也有京西玉泉山附近及京城南苑等地产的“御米”。
  据说清康熙皇帝曾在大内的丰泽园选育出一种质量极佳的水稻,米粒带红色,常供宫内食用。帝后们食用的山珍海味,多由各地迸贡而来。地方官们竭力搜寻各种珍异食物,以供皇室使用。
  熊掌、“飞龙”,镇·江的鲥鱼,南方的荔枝等,常常要通过驿站,飞马传送至京城。一般的蔬菜,多由京郊的菜农供给。菜农们园艺水平很高。《五杂俎》里记载:“京师大内进御,每以非时之物为珍,元旦有牡丹花,有新瓜盖置坑中,温火逼之使然。”
  就是说,菜农们很早就会使用温室,超越季节培植果蔬,以供皇室不时之需。宫廷里需用的牛**、牛羊肉由专门的机构“庆丰司”提供。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元明清历代的帝王们,专门饮用玉泉山的玉泉水。京西的玉泉山离紫禁城数十里远,皇家每日都要用新鲜的水,因此,每日都要用数十辆水车排成长长的队伍,在天亮以前把水运到紫禁城里,以供一天之需。
  宫廷里也过四时八节,其中最隆重的节日要属新春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皇家过年最热闹的是除夕这天。皇帝一家平日里是难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节,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之晨,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在重华宫共进早膳。
  早膳一般有拉拉(黄米饭)、饽饽、年糕等,花样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除夕团圆年饭要于申正(下午4时)在保和殿或乾清宫举行。家宴上备办的烹饪原料主要是满族传统食物。
  如在清宫的膳食档案中记有乾隆四十九年举办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数额,其中乾隆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数额为: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另外,制点心用白面5斤4两,白糖6两。
  这些物料大多是“关东”所产,反映出满族的固有食俗。在年除夕这样的环境下,品尝故乡风味,反映了皇家在进食上的心理。除夕宴席上,皇帝的宴桌摆在正中,上边共摆八路膳品。据记载,乾隆四十一年,除果盒外,全桌八路共摆膳六十三品。
  在膳桌东边,还要摆奶等点心及南小菜、清酱、酱三样、老腌菜等四品菜。靠近皇帝跟前,左面摆金匙、叉子,右面摆羹匙、筷子,正面摆筷套、手布和纸花。
  后妃们的陪宴宴桌分左右两排,设在皇帝宴桌的左前方和右前方。后妃尊卑有别,使用的餐具亦有差别,陪桌上仅设点心和小菜。未初二刻,皇帝在乐声中升座,接着皇后等依次入宴。
  先给皇帝上汤膳。待皇帝汤膳盒盖拿出宫后,方给后妃上汤膳。上奶茶的次序也是如此。茶桌撤下后,“转宴大席”开始。
  所谓转宴大席,就是将宴席上的各类膳品、陈设(花瓶、筷子、叉子、果盒除外),从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全家共同享用。转宴之后,摆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东乐声中进第一杯酒,后妃接次一一进酒。酒后进果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祝颂之乐奏起,家宴始告结束。
  清末时,皇帝在除夕这天,早膳和晚膳各加添安膳一桌,每桌之菜多达数十品。正月初一的早晨,皇帝在接受百官朝贺之后,多在保和殿赐众王公大臣饭,午后则在太和门外大宴群臣。
  宴会十分隆重,伴有礼乐歌舞。群臣在跪拜山呼之后,入席分享皇帝的恩泽。中秋节慈禧太后以前,宫中过中秋节并无特殊之处,一般是在天香亭,有时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院中,设祭桌。祭品为月华糕及各种时鲜瓜果。月饼码成塔状,上小下大。垫底之饼直径逾70厘米,上面装饰着广寒宫、月桂图案,造型精美。顶端的小月饼皇帝要赏给//宠//爱的妃嫔,馅心绵软的敖尔希哈月饼,皇帝要敬奉给皇太后。大月饼多切碎后分赏给众臣子。
  第1002章 换菜
  老李名为李全福,有一个俗套却隐藏祝福的名字,听到招呼声,他停下手中的工作,一抬头就看到酒店副总快步走了进来。
  “郑总,您怎么有功夫来后厨转转?”李全福笑盈盈的问道。
  郑总四十来岁,西装笔挺打扮的一丝不苟,很有一种高管的派头。谈起郑总,在整个京城大酒店基本上属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除了他的职位之外,更让人注意的是他一路走来的经历。
  郑总跟李全福这种一直跟着京城大酒店,见证着酒店各种风波的老人不同,他是外来户,而且来的还挺远。他以前一直在海外工作,负责一家西式酒店,从三星级酒店开始,一路做到后面的五星级酒店。
  能够在十几年中将酒店做成五星级酒店,无疑证明了他的才华以及能力。也就是因为知道他的能力,京城大酒店幕后的大老板才特意将他从海外挖了回来,成为京城大酒店的副总。
  说是副总,其实跟王宁一样,都是做着总经理的活儿,除了最核心的金钱之外,大部分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跟王宁不同的是,郑总并没有直接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反而颇多质疑。想想也是,大部分老人都是跟着京城大酒店成长起来的员工,他们或多或少对酒店都有一种主人心态。
  这种心态一方面让他们对酒店更加忠诚,愿意陪着酒店共同进退,另外一方面也会显得十分排外。
  大家跟着酒店混了几十年,凭什么你们一上来就能获得高位置,而我们却只能在低层混。你做总经理,我们怎么可能认可?他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想法。
  郑总也心如明镜,知道自己贸然坐到现在的位置上,肯定有人不爽他。要不说他是有能力的人,一方面表现自己的能力,一方面也在内部开始了自己的大清洗,也就是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说起这个成语或许很多人知道,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语来自于诸葛亮。
  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渐渐地,这个词语演变成领导们上任之后必做的事情,比如说古代做官之前,也有各自的事情需要处理。
  州县正官赴任的出发点,大致不出京都和省城两地,前者是京城里已指定去向的,后者是省会长官根据实际需要而发表的。一般来说,即便是京城里指明上任地点的,也要先去省会拜谒上司验过部照后才去上任,所以新官上任的路程起算,还是应该从省会启程开始。而在他动身以前,先有人拿着“通知书”打前站了。
  这个“通知书”的官称叫“谕示”,又因写在红纸上的缘故,又叫“红谕”。其格式为——特授某省某府某县正堂某姓谕各书差知悉:
  照得本县恭膺简命选授斯篆,拟于某月某日自省由水陆路程赴任,除到任日期另示晓谕外,合行先谕知吏房以及各书役人等不必出境远接。选派老诚书役数名在于境内呈送宪纲图册、须知事宜。其余皆城外迎接,诸事须照旧规伺应,毋庸奢华,照常办事。各宜凛遵毋违。
  从这份“红谕”发出起,沿途骚扰便开始了。驿站得布置房间,准备饮馔,包括交通工具、脚力人夫、侍候应差等一应大小事宜,都得考虑周全。新官经过的县治长官,看在同寅份上,少不得也要出头敷衍一番。不过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平白地增加了许多如洒扫道路、扛轿套车等差事;那些以渡船、轿行、车行为专业的,更可能吃大亏,往往是白干还不够,顺便儿被新官的随从敲去几竹杠。
  此外,一等开铺子办钱庄的富户,亦得当心被拔几根毛去,名义是“赊欠”、“商借”,但是能有几个敢让大老爷留下字据的呢?自然,有心要巴结的,这可是好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民间,对这些花样是熟知的,所以他当皇帝后定了个规矩,凡地方官赴任,都由国家发给“道里费”,知府是50两,知州35两,知县30两,县丞、主簿15两,典史l0两,另外还有绮罗绢布等实物治装,并视新官家属口数再给为数不等的安家费用。这叫“欲其奉公,不得不先养其廉”。
  这个制度不错,但付诸实践,不免打些折扣,到后来则几成废纸一张,真能照章办事的,只有像海瑞等少数要当“清官”者。
  再说新官所赴的衙门里接到红谕后,便要忙碌起来。商议接印日期和仪注等项是吏房的事,准备打扫花厅、修理裱糊等项是工房的事,假如应当交印离任的官员一时还动不了身,又得替新官在县城里另租一处公馆暂住。此外,礼房忙着会同学署调集学生排练欢迎新官上任的“团体操”,兵房忙着会同典史署安排治安和护卫工作,其他如户房、仓房、粮房、刑房等各个部门,则抓紧整理案卷、编造帐册,可以用“不亦乐乎”四字概括。
  这一边手忙脚乱,那一边悠哉游哉,最后总算是老太爷的大驾进入本县境内了,于是三里一迎,五里一接,威风一直抖到县城门口,吹吹打打的场面摆过后,接下来才开演上任这一幕。
  上任的形式是接印。全衙门的官员、书吏、差役、执事等,都按品级、班次站好各自位置,等那个马上就要离任的老爷把官印做一个象征性地解下动作,赶快派专人送到新官落脚休息的地方。那一边在接印时,也要大摆场面。吹打之后,就坐上轿子来衙门神气了。行轿的路线,照例是由东往西,取个“紫气东来”的吉利;有的时候,还有到了八字门墙前先不忙着进去的讲究,得绕上半圈,叫作什么“兜青龙”。这些花样精耍过后,还有一连串迷信:
  先穿上公服,向仪门礼拜;拜过仪门后,又拜衙神。
  接着走上大堂,换上朝服,往北面跪下来,这叫“拜阙”或“叩谢圣恩”;“拜阙”后还要“拜印”,这是华国体制上的老传统,姑且名之“权柄拜物教”,有了这印把子便有了一切。
  印把子拜过后,老爷又去内宅,脱下朝服换公服,把什么宅神啦、灶神啦,一路路神墚全祭到,免得他们跟自己过不去。
  跪酸了腿脚磕累了脑门后,该轮到新官朝南坐了,这叫行“公座”礼。行礼前先发梆,头梆传点七下,按“为君难为臣不易”七字;二梆传点五下,按“仁义礼智信”五字;三梆传点三下,就是堂匾上的“清慎勤”。三梆敲过,新官升堂。敲三下堂鼓,按“奉圣命”三字。鼓敲过了,新官入座,大堂两边早已伺候齐全的属员、书吏、差役们,一起参贺,至于那些丞、簿之类的佐官们,则只须贺而不必参了。
  参贺既毕,再敲四下退堂鼓,按“叩谢皇恩”四字。至此,“新官上任”的全套闹剧算是结束,不过回到花厅后,还有一场幕后戏上演:脱下公服换常服,接受“家人”的祝贺,太太子女以外,舅老爷姑老爷,三姨父侄少爷,各房师爷家庭教师,门房厨子丫头老妈,书童听差打杂采办……
  有叩头的,有作揖的,有需要还礼的,有无须还礼的,也要忙上一阵。
  堂前幕后戏文唱完,开始放“三把火”,不过这个“三”字,在华国人的语汇中,是个很不确定的概念,用在这儿便是放许多把火的涵义。
  拜庙拈香:凡地方上的孔庙、关帝庙、文昌帝君庙和城隍庙等,都得在上任之初一一拜到;清仓盘库:凡银库、料库、粮仓等衙管库房,都得对照前任留下的帐本,一一验过;阅城巡乡:主要是检查城垣是否坚固,地方上的治安防范措施是否完善;
  清厘监狱:把男女监房、监押场所等都审查一遍;
  对簿点卯:对照吏房等有关部门呈交上来的各种书办卯簿、差役卯簿等花名册,让他们轮流报到一遍;
  传考生童:又叫“观风试”,凡名在县学的学生都得参加,出题一般都与询问本地民风、吏治、学风等有关,借此获取了解情况及评品学生才学优劣等多方面成效;
  悬牌放告:宣布某日某时正式开始接收诉讼;
  回拜缙绅:凡同寅(同事)、绅士及境内豪门等,都已在新官上任时来拜贺过或递了名帖来,此时须一一回拜,或者也派人送张名帖过去;
  与此同时,还要张贴各种告示,调阅各种号簿,传考代书、忤作等专职人员,了解本地宣讲“圣谕”的情况,与前任官员及其幕职班底了结“办交代”的收尾工作等等。不消细说,没有个20来天乃至个把月的时间去对付,是难以告个段落的。
  郑总自然也有自己的手段,一点点在内部证明自己的能力,用了小半年时间,彻底在酒店内部立足脚跟。
  其实不管郑总会不会有所作为,整个京城大酒店确实不太适合增加总经理,其实很多高档酒店,会所确实都没有总经理,除了酒店幕后负责人的身份比较复杂,不太适合走上前台之外,也是为了预防万一。
  京城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谁也不清楚某次过来的人背景如何,万一得罪对方,能够处理了还好,或者遇到一位心胸比较宽广的也就罢了。万一,遇到一位睚眦必报并且背景比较大的人呢?
  酒店负责人都无法处理的话,就需要背后真正的老板出面处理。
  有背后之人出面,只要事情不太严重,或者对方不是诚心找茬,基本上能够掀过去。大不了将副总开除,给对方一个说法。
  当然,只要事情跟副总没有太大关系,大老板们一定会有所补偿。这也是一种规矩,都是混到一定层面的人,讲究的就是面子,不给别热面子就代表着别人也不用给他面子,以后很多事情就不愿意带他玩。
  一旦酒店真正的负责人在不知道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贸然出面,事情处理了还好。如果没有处理呢?要是对方的身份真的非同一般呢?
  到时候谁来负责?到时候谁来收尾?
  不知道对方身份就贸贸然抽上去被人打脸,不管是哪个圈子都是一个笑话,尤其是京城圈子,一旦成为笑话的话,别人压根不愿意带他玩,甚至不愿意搭理他。
  被圈子所淘汰,她想要继续在京城混就不太可能了。
  郑总其实也明白,他更重要的作用是用来缓冲用的,算是一个坐垫,除了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连接大老板跟下属之间的联系,也是为了保证出现问题之后当做道歉工具。
  这种情况说好不算好,说坏其实也不算坏。
  被人当成工具虽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真正可怕的是,连成为工具的资格都没有。
  从被轻视到现在的认可,郑总也慢慢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老李,091号包厢的菜上了吗?”急匆匆走到后厨,郑总没有丝毫寒暄的意思,直接问道?
  “091包厢?”李全福稍微楞了一下,之后才走到菜单面前翻看了一下。
  “还没有,前厅还没有吩咐起菜,所以菜品基本上准备好了,倒是还没有做!”
  备菜跟起菜还不同,备菜就是把菜准备好,需要处理的肉处理好,蔬菜切好,放在一边的盘子上,却不能直接烧。起菜则意味着要开始烧菜,要在最快的速度将菜做好。
  这些一般是请人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客人没来之前先备菜,客人差不多到了之后再起菜,不能让客人多等、。
  第1003章 换菜(中)
  听到还没有起菜,郑总总算松了一口气,直接命令道:“原先点的菜全都撤掉,换一批新菜!把酒店留的菜品送过去!”
  李全福一惊,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这是来大人物了。
  很正常,京城什么地方?是帝都,是天下权利的最中心,这里的大人物不知凡几。
  大人物也有大人物的性格,有的喜欢排场,到哪里去都会提前通知,让他们做好接待准备。这种大人物虽然比较麻烦,接待工作倒是比较简单。
  尽量往好的弄,投其所好,把最好的表现出来就好。如果实在想不到的话,就往奢侈上靠,保证对方不会说什么。真正麻烦的其实是另外一种大人物,他们喜欢玩突然袭击。
  来之前他们压根不会说,直接私下过来,等来到之后呢,他们也不会跟人打招呼,自己吃自己的饭菜。吃完就直接走人,偷偷摸摸的来,低调的离开。
  看着没有问题,其实有太大问题。
  他们的性格如果宽厚一点还好,不会多说什么,一旦遇到性格不好的大人物,他们觉得受到了冷落,或者是某个饭菜不合口味。后果会很严重,可能会影响一批大人物对酒店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