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令李游失望的是,手中的《竹书纪年》似乎并不完整,两部竹简都残缺不少,不是指竹简的页数残缺,而是内容上已经过删减,并不是完整版本的《竹书纪年》里。
也是到这时候,李游也才知道,《竹书纪年》在出土之时便已经不完整,并不是在后世才逐渐缺失乃至不复传承的。只不过,眼前这两卷的内容,比他所阅读过的版本,都要显得更加完全一些,内容也更为丰富,但这些历史的记载价值并不高,因为在其他的历史里也被记载,并且引证相符。李游所想要的,却是那些被正史所回避,春秋笔法甚至颠倒黑白的历史曾经。
看完了两卷竹卷,李游凝神回忆,发现把里面的内容都记得之后,便准备把竹卷卷好,放回古墓之中。毕竟按照历史套路,不准的盗墓,只是搜罗走了许多珍宝,并没有带走书籍竹简这类东西,随即魏王墓被盗的才被官府所知,《竹书纪年》也才顺势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但就在李游准备把卷好的竹简放回盒子之时,却兀然感觉两手一重,手往下一沉的同时,李游的脑海一片空白,随即,空白的脑海里浮现了之前所阅读过的两卷竹书内容。
只是李游阅读的时候,文字是以当时魏国的文字所书刻而成的,此刻浮现在李游脑海里的文字,却更加古朴,乃西周时期的籀文,文字之间,似乎充裕着一股苍老浩荡的气息,弥漫开来,让李游呼吸为之一滞。
籀文在李游的脑海里似乎随意组合,一些有无意义的句子便出现在李游的意思之中。文字的意思也甚是简单直白,基本都是白话,但大部分都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李游的意识却在努力抓捕着这些看似随意出现的字句,看否有所发现。
果然,终于出现了一句李游读懂却同样令他震惊的内容:“……比声音更快的速度是光速比光更快的速度是意念比意念更快的速度是意念依附于光之上……可穿越物质无法跨越的永恒而到达原初。”
“……”
看到这一句话之后,李游着实耗费了不少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含义。当这一句话出现之后,李游脑海里发籀文也开始淡去光彩,最终消失在无形之中。
李游恢复了清醒。发现手里的竹卷恢复了轻盈,他心有所感,轻轻地展开其中一卷,却是发现,竹简上面的字刻已经消失不见,他手一抖,手上的竹简更是“噗”的一声,化成了灰烬,飘散不见。不等他回过神,放置一边的另一卷也“沙沙”一阵轻响,化作了尘埃。
“我……”李游脸上的肌肉狠狠抽搐了一下,这两卷如此珍贵的文献,便这样在他的手里化作了灰烬。想到这里,李游心中凛然。想到那些古怪的籀文,他已经清楚,自己或者阴符所寻找的东西,便是已经在他意识之中的籀文,这些籀文所组成的内容,虽然不少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更多的却是惊世骇俗的东西。
就刚才所看到的那一段文字,已经把李游吓得不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可能不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面的一些论断,时间变慢和超越光速度的运动,可以回到过去或者穿越到未来。
这种论断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一样多。李游以前只是看热闹的,但此刻已经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因为他的灵魂已经穿越回到了古代。也是这样,李游对相对论和刚才意识里出现的那些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那一段文字出现之前,李游只知道,这世上最快的东西,便是光,那是每秒以光年为计算的速度,长得令人无法想像。然而意念这个词出现,李游才发现,这一句话或许已经比爱因斯坦所提出来的观念更进一层。在李游的理解,意念应该便是人的思想,如果更激进的理解方式,那便是人的灵魂。
只是李游也清楚,涉及到意念与灵魂这种名词之后,这已经不是物理学的范畴,而是玄学的范畴,在他所在的年代,像广大社会推销这一套学说,信仰者只有迷信的乡民,真正的科学工作者绝对会唾弃李游的此刻所想到的东西。
李游已经管不了这究竟是玄学还是科学,他只是从这一句话里面得到了一些提示。
灵魂以光的速度运动,可以穿越物质屏障,回到过去,穿越未来,甚至可以回到时间起初的瞬间。
这就是这一句话的全部意思。当然,李游看到这些,所想到的却绝对不止这些。
李游已经回到了西晋,也就是说穿越了一次,那么,他已经充分可以断定,只要具备条件,他便可以再度穿越,回到自己所在的年代,或者去到其他的时代,洪荒,或者更久远的天地初开时间。
那么问题就来了,要怎么做,才能够做到穿越时空?李游吸了一口气。答案不言而喻,阴符,一定是阴符!
“坤符把我送到了这个年代,或许能够把我送回去,也许它只具备送我过来的能力,要是找到多一枚,那就可能回到了,只是千万不要是随机传送就好了……”
李游脑海里乱七八糟地想着,脸色阴晴不定。见到李游呆滞许久,怕他脑子又犯毛病了,把盒子里散落的东西聚拢过来,轻声问道:“不准,你在寻思甚么,赶紧看看,这几块玉疙瘩刻着什么字。”
李游回过神,吸了一口气,接过莫方圆手里的东西,有几枚小巧的印章,他拿起对着哈了一口气,印在了手背之上,模模糊糊地分辨出了几个字。
“大魏安僖王圉印”几个魏字出现在李游的手背上。至此,李游已经断定,这座魏王墓究竟是谁的陵墓了。只是李游这王陵归属是谁并不怎么感兴趣,随手把印章塞回了盒子里,心不在焉地说道:“这些也能够卖点钱。”说完,便让莫方圆把之前的典籍搬回陵墓之中,又把准备好的《竹书纪年》塞在其中,就等着被人发现,历史仿若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