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其他 > 图书馆灵录 > 第二十二章 古镇湖东
  我像往常一样在三楼前台坐着,《霖田县志》看了这么久,却一直忙着忙那的没去,实在不够意思,于是,从网上查了资料,然后定了去厦门的高铁票,从厦门再坐火车进霖田县。
  霖田的县城是在河坡,却只是一个没有什么特色景点的小山城,反倒是下辖的湖东是一个千年古镇,从太平兴国二年就有记载,景点多也集中,而且进霖田县,湖东镇是第一站,我请了年假,一个礼拜逛湖东就够了。
  还在前台期待着去湖东的场景,古色亭台穿梭其中,乡间小路随处可见,还有那些手工艺品,没想到此就幸福满满。
  “小哥,”突然走来一名读者,捧着三本书给我,“还书的。”
  “还书请到自助机。”我指着左手边的自助系统。
  “还不了啊,”读者说,“要不我找你干嘛?”
  我只好拿过一本本扫描,替他全部还清,“先生,都好了。”
  读者却说,“那好,你给我小票吧。”
  我解释,“前台打不了小票,只有自助机有。”
  读者却说,“可我在自助机还不了啊?”
  “还不了的书就在前台还。”
  “那你要给我小票。”
  “前台没有小票打的,先生。”
  “那你怎么证明我把书还了呢?”
  “我可以证明啊,”我指着系统说,“现在显示你没借书记录。”
  他竟要求,“那你给我开张证明吧。”
  “证明什么?”
  “证明我把书还了。”
  “我这里开不了证明啊。”
  他又是重复,“那你怎么证明我把书还了呢?”
  “我可以证明啊。”
  “那你就给我开张证明吧,你不开怎么证明我把书还了?”
  “我又没有公章,没有权限,怎么给你开证明?”
  “你这不是图书馆吗?怎么会没有公章?”他竟说,“你还是给我开张证明吧,我也不求别的。”
  “我就是个办事员,你这不是为难我吗?”
  “什么事?”伊馆走了过来,“我看你们聊了很久。”
  “伊馆,”我忙说,“这位读者需要开证明,证明把书还了。”
  “又是证明?”伊馆解释,“不好意思啊,我们不开这些的,书既然还了就行了。”
  读者却说:“那是你们说的,”他掏出手机,照着我跟伊馆,“麻烦你们配合一下,说句话,就说我已经把书还了,谢谢。”
  我俩赶紧捂脸,“先生,请你配合,这里是图书馆。”
  “嘿嘿,”突然听到熟悉的一声,“还不把你们耍的团团转?”
  我和伊馆放下手,才看到眼前居然是女汉子陈少襦,“是你这个男人婆啊?”
  “哈哈哈哈,”陈少襦带着鸭舌帽,穿着黑色袖衫和短裤,“你小子就是不会说话。”
  伊馆问:“她是。。。”
  我忙解释,“没事了,伊馆,她就是玩玩而已。”
  “没什么事我先回去了。”伊馆摇摇头。
  陈少襦看着他离去的背影,问:“他是你们领导啊?”
  “是啊。”
  又问,“怎么还没退休啊?”
  “不到年龄退什么休。”
  “不到年龄?”陈少襦却说,“看他满头白发,应该年纪很大了。”
  “哪有?”我解释,“跟我爸同年的,才五十多岁。”
  “五十多岁?我还以为他七十多岁了。”
  我忍不住捂嘴,“你可别被他听到啊。”
  “小子,”陈少襦却说,“你的女神哪去了?”
  我没好气的说,“早就回天去了。”
  “我就知道,”陈少襦揶揄,“你这大萝卜就是留不住人。”
  “去,”我批了句,“女汉子就不会说话。”
  “别管我女汉子还是女金刚,”陈少襦问,“你们潘道长呢?”
  “不干,回家了。”
  “干的好好的干嘛不干?”陈少襦却说,“老子现在没事干,想到你们这里做志愿者。”
  “可别,”我婉拒,“您老人家在这里是大材小用了。”
  “哪里?”陈少襦却说,“老子乐意。”
  我反问,“你现在不是东海郡主吗?”
  “所以逍遥自在,闲来无事,来你这里混混日子。”
  “我这是在工作。”
  “我知道,你的工作好做,”陈少襦自己坐到我的位子上,“我来帮你分担,大不了借你的办公室落脚,老子不要工钱。”
  “你喜欢呗,”我却说,“我下个礼拜就出去云游几天,游完再回来。”
  “有得玩,好啊,”陈少襦拉我坐下,“我也要去。”
  “不成,我可没有本钱带着你。”
  “真没劲,”陈少襦却说,“既然你不愿带老子走,老子只好去你办公室睡个几天。”
  “你喜欢吧。”
  岑老师突然走到前台来,“龙女来了?”
  我询问,“是啊,老师,都收拾完了?”
  “完了。”他看着陈少襦,“你这男人婆该不会要跟贫道搭班吧?”
  “岑道长也在?”陈少襦来了兴致,“要不,我们比比?”
  岑老师问,“比什么?”
  “比谁快,”陈少襦指着自助机旁的回收柜,“看谁把书早早放回架子。”
  “没意思,”岑老师挥手,“还以为你有什么新玩意。”
  “本郡主的意思是你我斗法,看谁能让书本自己跑回书架上。”
  岑老师饶有兴致,“这个好,不过一楼的书比这里还乱,要不,到一楼比比?”
  “听你的,”陈少襦点头,“现在就走。”
  “别啊,”岑老师却说,“难不成你想让读者都看到?”
  “那你说,什么时候?”
  “周一闭馆,”岑老师说,“这两天我们就不上架了,由得他乱,周一比比看看?”
  “就依你的吧。”
  周日下午五点下班,我赶紧坐车到南站,从南站上高铁直达厦门,暗自庆幸,“周一老子都不在了,你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着吧。”
  到了厦门,赶紧坐大巴到火车站,坐了凌晨一点半的班列,在硬卧睡一宿,次日七点左右起来,洗漱完毕就下了火车。
  下站的地方就叫湖东站,出了火车站往外看去,却有一丝熟悉的感觉,国道笔直,旁有一条大路,我顺着大路走去,看到鳞次栉比的旧式小平房,再走远点,看到一个稍大点的二级医院,对面是个加油站,附近都是小摊贩在摆摊,不停有摩托车司机招呼着上车,我一一拒绝,独自前行。
  按着导航走到“湖东迎宾馆”,办理手续后就直接上楼去,从窗户看下来,竟是连片的青砖灰瓦建筑群,带有天井,含有檐角,屋舍俨然,鳞次栉比,人声鼎沸,不愧是古镇。
  忍不住要走出去看一番,便左看看右望望,孩童开摩托的悟性很高,一般七八岁自己就懂得开电动和摩托车,高中生更是开电动车上下学,在当地全然不顾,连自行车也省下了,而且车速极快,有孔必钻,叫人找不到慢的理由,商铺占道经营是常态,路本就窄,乱停乱摆更使车流人流拥堵不已,毕竟政府是坐在办公室里的,这些小事交给人民“自治”,习惯了六车道的我不得不入乡随俗,站到一边让着摩托车。
  孩子可以开摩托电动上下学,连头盔都不用带,摩托、电动停满门口、人群拥挤,却不碍事,高中男女约会,都是戴着头盔坐在电动车上一路狂奔,没想到至今还有这种风尚。一直感觉开小车很闷,又困在车厢里,只会越开越老,而摩托、电动则是越开越年轻,那种刺激,是青春期以后所没有的。
  我招架不住,便去问一楼服务员:“哪里有电动可以租啊?”
  “门口有一帮,”服务员说,“您啊,放下押金三百,按小时收费,每小时15块,没电了随便找一家充电,免费续电。”
  我听着新鲜,“听过免费续杯的,还真没听过免费续电的?”
  “贵客你可小心点啊,”服务员却说,“咱们这地不太平,你开车别太猛,小心撞上什么不正常的人就惨咯。”
  我点头,“多谢指教,我会注意的。”
  交过押金,连头盔都懒得戴,开动后狂奔直冲,除了过红灯时候谨慎,其他路段冲了就是,一路来看到许多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男生留着非主流发型,后边两三个女生紧紧搂着,穿着挺清凉的,大概是天气热着;偶然还看到前边有个个儿不及我一半高的小子,居然也在开电动,而且技术娴熟,不看年纪也能算老司机了,更好笑是一个女汉子,电动前有两个孩子一左一右站着,还能风驰电掣,实在叫人佩服不已。
  我开车在镇上瞎逛,偶然见到一座小桥似曾相似,敲呈弯折形,一横一竖的连着,到了对面案,我停在桥边,下车紧锁,准备要走进去。
  此时天色渐晚,不觉已到黄昏,桥建在一个湖里,那湖映着晚霞紫光潋滟,美不胜收,我忍不住多拍了两张,湖心有座小岛,朦朦胧胧好似有座宫庙在其上,门悬两个绛色灯笼,合着红墙黄瓦、紫光下凡,恰似仙居。
  我不禁驻足观看,就要踏过小桥而去,不料身后有人叫住:“干什么的?”
  回头看去,是一个鹤发老者,头戴笠帽,穿清洁工的制服,“我想去看看。”
  他打量我,“你是游客吧?”
  “是啊。”
  “那边不要去,”他劝着,“你没看到这桥上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吗?”
  “没留意,”我遂问,“干嘛不让去?”
  “那地方不太平,”老者继续劝,“别图一时之快。”
  我想想那地方多半不是什么正经的庙宇,便答应:“那行,我去别的地方逛逛。”
  骑上电动,我继续前行,走马观花一遭,到了北边有条小溪流,沿着溪流有一条“沿江路”,溪边的屋舍多半不怎么老,我看着却像是熟悉,不由得放慢速度,却不料身后两个小正太超车,还撂下一句话:“开车这么慢,还不如走路去?”
  我没有计较,而是继续慢吞吞的前行,当来到一个小巷口处,巷道是蜿蜒着往下去的,才觉得这边的巷陌,好像在哪里见过。
  停好车,缓缓走下去,一个个木窗,一栋栋老式房屋,有一种陌生的熟悉,说不出的来源,继续走,好像预感到前面有一班老太开的做豆干、卤蛋的杂货铺,果然,过了巷口一眼看见;向右直走,应该会看到一个戴老花镜夹筷子的老伯伯,两角钱就能买五根用报纸叠着包起的现炸油条,果不其然,那老伯头发发白,炸油条的手势可不马虎,长筷子夹起一根,晾在筛网上,停了油,才敢放到一口大青碗里,风吹着阵阵香,旁边的小孩看我来了,便说:“好吃的油条,两块五根。”
  我便问:“我怎么记得是两角五根?”
  “那是二十年前的价了,”老者笑笑,“孩子,你应该从小就在外边,没回过家吧。”
  我心中暗自叨叨:没回过家?难不成这里才是我老家?不对啊,我家明明是在。。。
  “哥哥,”小孩却喊:“两块五根,可香了。”
  我只好掏钱,说:“给我来十根。”
  “好。”小孩替我小心包好,递给我。
  取过油条,我咬了一口,那味,熟悉的就如吃过一般,便又多咬几口,没管住油污满手,老者看我吃的津津有味,忙笑说:“看你这孩子,平日里外乡吃不到这么好的,一回来这副德行,还是多留几根给你爸妈吧。”
  我却说,“我爸妈没来。”
  老者又指着巷道说:“那头转角,会看到一班买唐葱的,外头可买不到。”
  我不顾吃相,点头道谢,“明天我再来。”
  走着走着,脑海里依稀记得,这边应该有家日馆,所谓的日馆,是旧时给人看风水的,果然,又在转角看到一个老式广告牌,上写:陈昌和日馆,电话5251843的字样。
  经过日馆,就到了另一边的巷子,到了一处祠堂门前,照壁上涂满了小广告和各种涂鸦,祠堂上屋脊上以嵌瓷修饰,不过风吹日晒雨淋,早已斑斑掉色,不见华彩。
  门上题着:“黄氏祠堂”四字,左右梁上的镂空石雕花篮只见暗灰,大门的彩漆还能依稀见到门神的身影,悬着的两个发黄的灯笼,还用红字题写“黄炽昌堂”二字,门边石雕的对联斑驳字迹:炽耀千秋光祖德,昌隆万代绍书香。
  我看毕,竟随口喊出“黄炽昌”的名字来,这名字听着也熟稔。
  后边刚好有个妇人抱着婴孩要走进祠堂后的巷道,我便冒昧,“不好意思,请问你是住这里的吗?”
  妇人的婴孩刚刚睡着,见我面生,便问:“你是来找人的?”
  “不是,”我解释,“我是来旅游的。”
  妇人反问,“旅游的你来我们炽昌巷做什么?”
  “这巷子叫炽昌巷?”我追问,“那黄炽昌是你们什么人?”
  “你怎么知道黄炽昌?”妇人却说,“他可是我们开基老祖,在这里也快四百年了吧。”
  我又问,“你们老祖是从什么时候来的?”
  妇人回答,“好像是弘光二年。”又说:“看你的样子,八成是个老学究吧?”
  “什么老学究?”
  “就是有事没事研究这些的,”妇人说,“我还要带孩子,要不,你找我们巷里的三姨婆问问吧。”
  “三姨婆是谁?”
  “是一个寡妇,”妇人叹了一声,“早年丧父丧子,这些年都是靠巷里和宗亲帮补,还拿些低保才能过日子呢。”
  “丧父丧子?”我吃惊不已,“那你要我找她做什么?”
  “巷子里就她一个闲得慌,”妇人继续说,“没有负担,全仗别人接济,虽说过得不好,起码有吃有住。”
  “这么可怜,那我还是看看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