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各省诸军的钱粮调动,各项军需补充,内务府要协助好此事,朕不希望大明的健儿,在前线为国朝镇压平叛,受到任何的委屈!”
“臣等遵旨。”
王在晋、杨文岳、黄道周、钱肃乐等一众大臣,纷纷上前作揖应道。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战争固然是可怕的,可是在某些时期下,战争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打破旧秩序,打破旧枷锁,这对于一个烂到根子上的区域,是能起到重塑根基的成效的。
江南诸省承平太久,导致许多不好的事情堆积,继而衍生出大量弊政和毒瘤,形成顽固的利益输送。
想要打破这种僵局,就必须通过战争来打碎它!
尽管说在这一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会波及到底层群体,甚至让不少人口惨死,可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徐卿,毕卿,有些时候啊,朕是真不希望大明境内,出现任何意义上的战事。”离开东暖阁,崇祯皇帝走在御道上,和留下的徐光启、毕自严说道。
“江南的那场叛乱,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甚至一些查明的真相,无不表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辈,在暗中推波助澜所致。
他们的目的何在,朕现在是一清二楚。
无非就是想确保自身利益,确保自身特权,这是摆明要和国朝对着干,和朕对着干,有些时候朕就在想啊,个人的私利,为何能让他们猖獗到这等程度?”
“因为他们不怕。”
徐光启眉头微皱,紧跟在天子身后,“从万历朝中后期开始,受朝中党争的影响,使得大明的很多秩序,都遭受到践踏和破坏。
恰恰是这一影响,导致很多事情都变了。
现在陛下想通过维新变法,将倾斜的秩序扳正回来,就必然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这就会导致很多矛盾爆发。”
“臣附议。”
毕自严紧随其后道:“从臣署理户部以来,国库历年的情况怎样,臣心中是清楚的,税收改制终究是表象罢了。
想要让大明国库的财政状况,朝着一个好的趋势不断突破,其实根本还是在律法改制方面。
只是这些年下来,国朝对待律法出现懈怠,这也导致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
现在陛下高举维新变法的大旗,这对于国朝是一件好事,尽管说期间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状况。
但是臣始终坚信一点,只要陛下有决心推行新法,让积攒的弊政和毒瘤,都给他一一拔除干净,那大明必然是能实现中兴的。”
“是啊,这就是朕的决心。”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神情有些感慨,“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有问题,却一味地装聋作哑。
倘若大明上下,多是这样的状态,那大明社稷真的有救吗?
好在,朕有你们这些肱股贤良辅佐,朕知道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可真要是能走下来,所改变的不止是国朝的处境,更重要的一点,是大明治下的秩序,能够回归到正常的范畴内,如果这件事情做不好,那么大明就算短暂实现中兴,也必将会迎来新的麻烦和危机。”
第一百六十二章 诸藩进京
削减特权,是崇祯皇帝一直做的事情,尽管他的心里也清楚,世间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和正义,毕竟人性本就是复杂的,想要从人治过渡到法治,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非短期所能见到成效的。
不过现实虽然艰难,可崇祯皇帝却要做下去,走下去,至少要在大明本土,构建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
“从孙传庭就任河南巡抚后,朕对于宗藩侵占官田一事,就生出极大的怒意。”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理藩院诸大臣,神情看不出喜悲,“作为皇明的宗藩族裔,本该为大明社稷虑,替朕排忧解难,可是他们呢,一个个只想着自己,安于享乐,纵使国朝遭遇再多的困境,也从没有想过要承担些什么。”
张之极等理藩院大臣,听到天子所讲的这些,一个个恭敬的站在原地。
自从江南诸省出现叛乱后,在朝为官的群体,有哪个不清楚天子的脾性,变得是愈发强势了。
或许在此之前,朝中有司的一些大臣,还能捧起祖制或礼法的大旗,对天子做出的一些决断,进行反对或规谏。
可是现在却没有人敢轻易这样去做。
原因很简单。
天子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特别是江南诸省的镇压平叛,国朝谴派的诸多大军,在江南诸省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让崇祯皇帝的威仪愈发强势。
皇权,是需要用军权来撑腰的。
“既然海外移藩之事,当前也算取得些显著成效,朕觉得这件事情,有必要坚决的落实下来。”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英国公,你来说说现在北方诸省就藩的群体,有多少奉旨进京了?”
海外移藩这件事情,崇祯皇帝构想了很久。
将大明宗藩群体一棒子打死,彻底削减掉他们的特权,固然说让国朝占据一定优势,但同样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个王朝的运转和维系,需要明面上的铁杆支撑,否则在运转的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崇祯皇帝就想积极推动海外移藩,让朱家的那些宗藩族裔,能够大批就藩在大明海外,给大明构建起一个稳定的海上防线,倘若真的能做好此事,不仅能有效控制住这些地域,还能带动大明本土的产业发展。